日期:2025-07-10 16:41:36
日期:2025-07-10 16:41:36
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本该是农产品交易市场一派红火的景象,然而,首衡集团旗下多个农批市场却门可罗雀,甚至沦为“空城”。这不禁让人疑惑:当初雄心勃勃要打造全国性农批帝国的首衡集团,如今为何深陷泥潭?
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,首衡集团董事长米亚林与北京新发地联手,在河北高碑店建起了第一个农批市场。彼时,双方合作融洽,市场也一度繁荣。然而好景不长,由于经营理念的差异,特别是对高杠杆融资的态度不同,新发地在2022年选择了退出。这就像一场婚姻,一方追求稳扎稳打,另一方却偏爱激进扩张,最终只能分道扬镳。
离开了新发地,首衡集团开始独自闯荡江湖。从河北到湖南、湖北,再到辽宁,首衡集团的农批市场遍地开花。据称,每个项目的投资都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,总投资更是超过百亿。这庞大的资金从何而来?答案是:贷款。首衡集团充分利用了政府对农业项目的扶持政策,从银行获得了巨额贷款。这就像一个赌徒,不断借钱加注,梦想着能一把翻本。
然而,赌局的结果却不如人意。记者走访发现,除了高碑店市场,其他市场都经营惨淡,有的甚至成了“空城”。以曹妃甸和饶阳市场为例,多数商铺大门紧闭,市场内空空荡荡,毫无交易的迹象。这百亿投资,仿佛打了水漂。
那么,钱都去哪儿了?业内人士指出,首衡集团涉嫌虚增建筑成本,通过关联公司套取银行贷款。例如,保定清苑农批市场的备案工程造价是4.667亿元,最终决算金额却高达9.21亿元,几乎翻了一倍。这就像变魔术一样,钱从银行的口袋,神奇地流进了自己的腰包。
这样的操作手法,不禁让人想起“空手套白狼”的故事。首衡集团以农业项目的名义获得贷款,却并未真正用于市场建设和运营,而是通过关联交易套现,最终将风险转嫁给了银行。
如今,首衡集团的资金链已经岌岌可危,巨额债务压得它喘不过气。而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农批市场,也成了一个个烂尾工程,无声地诉说着这场豪赌的失败。
首衡集团的困境,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。盲目扩张、过度依赖贷款、虚增成本,这些都是企业经营的雷区。唯有脚踏实地,才能走得更远。
面对如此局面,我们不禁要问:首衡集团的未来将何去何从?那些被套牢的资金还能追回吗?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,又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?或许,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本文仅供休闲娱乐,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配资炒股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